新華社記者王丁、桂娟、雙瑞
今年8月,被譽為“中國現(xiàn)代考古學圣地”的仰韶村遺址,在時隔40年后再次啟動發(fā)掘,為中外學界矚目。
1921年仰韶村遺址第一次發(fā)掘,標志著中國現(xiàn)代考古學的誕生,證實了中國存在非常發(fā)達的遠古文化。
7月15日拍攝的仰韶文化博物館(無人機照片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仰韶村坐落在豫西澠池縣一塊黃土臺地上,三面環(huán)水,抬頭可見巍峨的韶山,故得名“仰韶”。與周邊村莊相比,其最醒目的“地標”,是一座外觀以當?shù)爻鐾撂掌鳛樵偷牟┪镳^。村里至今保留著一座老舊的小院,除了部分房屋坍塌,大致還保持過去的模樣,100年前,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來此考察時就借住在這里。
“父親給我大姐講過,有個外國人在家里住過,還邀請他去過北京。”房子的主人、79歲的村民王二?;貞?。這位老實巴交的莊稼人,因自己家庭與仰韶文化發(fā)現(xiàn)的些許關聯(lián)而感到榮耀。
走進仰韶文化博物館,有一張安特生在仰韶村考察的老照片,照片上除安特生和助手外,還有兩名本地人,其中一個就是王二保的父親王兆祺。安特生在《黃土兒女》一書中記述,當時王家家境較好,有空余房屋,他先后借住了43天。
參觀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內觀看展品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1921年10月,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,安特生與袁復禮等中國學者來到仰韶村。在36天的正式考古發(fā)掘中,開挖17處發(fā)掘點,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、石器,還有骨器、蚌器等珍貴遺物。
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論證,一致認定這里是中華民族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。按照考古慣例,以首次發(fā)現(xiàn)地仰韶村將其命名為“仰韶文化”。時值亂世動蕩中的仰韶村迅速名揚天下,成為中外學術界向往的圣地。
“‘仰韶文化’是中國出現(xiàn)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,為探索中國史前文化開辟了廣闊前景。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,它證明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非常發(fā)達且富有特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,使所謂的“中國無石器時代”理論不攻自破,強烈沖擊了“中華文明西來說”。
參觀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內拍攝展板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現(xiàn)代考古學就此在中國正式發(fā)端,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迎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科學揭秘時刻:殷墟、良渚、二里頭、陶寺……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發(fā)展過程、多民族統(tǒng)一國家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、中華文明的世界貢獻等方面,中國考古學取得了卓越成就。
“考古學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,讓更多中國民眾了解‘我們是誰’‘從哪里來’‘到哪里去’,了解自己的民族、國家、文明如何走到今天,為今后發(fā)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。”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、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解讀考古的價值。
仰韶文化博物館里展出的展品“小口尖底瓶”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100年來,現(xiàn)代考古學一次次以科學的調查發(fā)掘,系統(tǒng)地、完整地向世界揭示了源遠流長、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,深刻改變了國人對祖先和歷史的認知,激發(fā)起中華民族巨大自豪感。仰韶,這一我國重要遠古文化遺存、中國現(xiàn)代考古學誕生地,在中國文化發(fā)展史上,閃爍永恒之光。
“在即將迎來中國現(xiàn)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,啟動仰韶村遺址第4次考古發(fā)掘恰逢其時、意義深遠。”劉海旺說。
漫步仰韶村,記者看見,集遺址保護展示、考古體驗、觀光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。據(jù)了解,在仰韶文化發(fā)現(xiàn)100周年之際,這個別具意義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向公眾開放。
仰韶文化博物館里展出的展品“彩陶盆”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參觀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內觀看展品(6月12日攝)。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gillsautoservices.com/showinfo-188-256955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